教學項目
課程思政當前位置: 首頁 > 教學項目 > 課程思政 > 正文

姜愛華教授:《财政學》課程思政的幾點思考

發布時間:2021-11-23 浏覽次數:

我發言的題目是《<财政學>課程思政的幾點思考》。我想從三個方面來展開:一是課程思政對财政學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二是财政學類課程有着思政的天然優勢,三是《财政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探索。

一、課程思政對财政學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我認為,無論從高校人才培養目标來看,還是從教學改革現實來看,以及從财政學人才培養的特殊性來看,課程思政都是非常重要的。

從高校人才培養目标來看,要“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不但要讓學生學到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過硬,能夠成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這離不開課程思政。

從教學改革現實來看,習近平主席曾指出,我們正在經曆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有很多不穩定因素,需要高校教師在課堂上正确引導,同時,受疫情影響,我們的教學模式在較短的時間内實現了從線下教學到線上教學的轉變,不知道大家線上教學的時候是不是跟我一樣,有時候總覺得空落落的,我在電腦的這邊講,電腦的那邊,學生沒有人在聽,老師心裡沒底,所以在線上教學模式下我們怎麼去和學生的思想動态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或者緊密的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态,是對我們每個老師的考驗,也是說,如何把教室裡那種有溫度的課堂,帶入線上教學,這也依賴于思政。前幾年,我們學校曾經做過一個調研,問學生他們的思想政治狀況受誰的影響最大,結果學生認為他們的思想政治80%是受專業課老師的影響。當時一些專門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行政老師們非常驚訝,說我們做了很多的工作,給學生講很多的思政,怎麼感覺我們沒有什麼作用似的,但是另一方面,這個“二八定律”也提醒我們,專業教師,你站在課堂上的時候,你對學生的思想影響是非常大的。

從财政學人才培養的特殊性來看,課程思政對學财政專業的同學尤為重要。我昨天認真的翻看了一下我校2019年本科生培養方案,我驚訝的發現,我們财政學在培養方案的培養目标中是列入了“我們要培養具有較高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養……的人才”,另外還有一個國際政治專業,在其培養目标裡也提及“政治思想”。也就是說,其實我們财政專業一直把學生的政治思想狀況看得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們的學生未來很多可能要走上公務員隊伍,甚至走上領導崗位,我們這個專業其實在人才培養的時候,課程思政尤為重要,這是我自己理解的,我确實認為課程思政對“财政人”很重要。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提出,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的确,我們專業教師課程思政責任重大。

二、财政學類課程有着思政的天然優勢

“财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所以在财政學類的課程中,我們天然地就會把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等等這種多學科屬性呈現給同學,而我們的教學内容也大多跟國家的制度還有政策是緊密相連的,教師就可以把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還有人格養成這些融入到專業課授課過程中。

而且我還認為,其實我們這次的疫情防控,是一個課程思政的有利時期。在這個時期我們看到,全球這麼多的國家,沒有哪個國家像我們這樣“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我們防控及時,我們全民總動員,國家确保任何患者不因費用問題影響就醫!我想在這個時期,我們在講授專業課的時候,結合這些事實,我們更能夠喚起學生的家國情懷。

其實我們很多老師在長期以來的教學中,一方面老師們都非常負責,另一方面也因為财政學類課程的屬性,老師們一直在進行着課程思政。我們很多的老師他們講課效果都非常的好,其實這裡面非常好的原因也與老師們課程思政做的好有關,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老師品質的影響,受老師思想的影響,學生也非常認同老師,喜歡老師。


三、《财政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探索
第一,老師講好課程思政,一定要對标“四有好老師”。
我記得去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學習中,我當時參加了學校的一次會議,會上,宋秀岩書記談到,說我們教工黨支部的老師,我們去對标找自己的不足從哪方面找,其實就是對标“四有好老師”,我當時覺得醍醐灌頂,确實是,我們如果做好“四有好老師”的話,那麼我們的課程思政也就水到渠成了。
言傳身教很重要,我有時候也在想,我們的學生拿過來的畢業論文,或者是其他方面的論文,一看很多的數據資料都不知道哪裡來的,你問他,他也忘記是從哪裡“搬過來”的了。如果我們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我們的課件PPT上,每一個表格,每一個數據來源,我們都在表下注明這個數據來自哪裡的,我想同學們耳聞目睹,慢慢也就養成良好的學術規範習慣了,所以我的PPT,但凡涉及到表格數字的,我都會注明這個數字來自哪裡,學生将來做畢業論文的時候很自然的就會把資料來源給标注上去。
當然“四有好老師”對專業課老師要求“要有紮實學識”,在這一方面,很多老師和我可能有同樣的感覺,就是這個課我可能講過很多學期了,講過很多遍了,但每一次站到講台前我覺得還是有點虛,我要去搜索我要講的這個知識點最近發生了什麼,最新前沿熱點是什麼,我一定要把最新的前沿熱點講給學生,這樣的話才覺得這堂課有底氣。自己的研究領域也可以跟學生分享,也讓學生知道這個老師是熱愛這個學科的,熱愛這個研究領域,而且你的研究有可能會啟發一些學生,将來有一些好苗子就會主動來找你,讀你的研究生,這也是幫學生樹立一個人生目标。
第二,要根據課程内容模塊嵌入不同的主題。
我也認同剛才老師們講到的,課程思政和專業課知識一定是有機的結合而不是生硬的插入,在你講授知識的時候,把課程思政的一些思想潛濡默化、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傳給學生,這就是課程思政的一個境界。當然我也特别同意剛才李桂君處長、馮秀軍院長等講到的,課程思政不能總是說“好”,要給學生一種客觀評價,讓他認識到我們這種制度的優勢,我們要有自信,同時也看到,我們也有不足的地方,而這些不足的地方正是同學們未來大展宏圖、有所作為的領域。
像我在《财政學》課程中,我就會分不同的闆塊,理論、支出、收入、管理體制、宏觀調控、國際财政,在不同的闆塊中其實是有不同的思政元素側重點的,像在第一章講解,包括前沿序論的講解,我第一堂課或者前面幾堂課,重點要讓學生有“專業認同”。不知道大家做沒做過調查,我有好幾個學期專門對所授課班級的同學做調查,我問他們高考填志願的時候,為什麼會選擇bevictor伟德官网财稅學院,結果80%甚至80%以上的同學都說“我爸媽讓我報的”,相對而言,比較少的同學會說,我因為以前看過什麼财政的書,或者從什麼途徑聽說财政很重要,或者我對這個專業興趣很高之類的原因。所以我覺得我們在講課的時候首先得讓學生知道,他學這個專業很重要,他學這個專業事關國家的命脈,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老師要通過一些事例,通過我們的精講細講,幫助學生找到專業認同感,專業歸屬感,這樣他将來才能紮下心來在這個專業好好的學習,才能用心地學。
像“财政支出”闆塊,通過支出的結構,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還體現了科學發展觀,像“财政收入”闆塊,從稅收看社會公平等等,這些我相信大家都會在講課的時候涉及到,有的老師在這方面比我的經驗更豐富。



這學期,我結合學校推的“時雨課堂”,專門為學生講了一個“疫情防控、财政支出和大國擔當”的微課,也就是,在講完支出之後幫同學們梳理一下,在疫情防控之下,我們前面所學過的财政支出的理論,和我們财政支出的實踐,和我們财政支出中呈現的這個大國擔當的這樣的思想,是如何關聯在一起的,從而将理論、實踐和課程思政緊密結合在一起,就像李貞老師剛才說的那樣。
我當時是梳理了從疫情開始到3月21号,财政部網站上所有的跟财政資金相關的新聞報道,包括新聞發布會,然後每一條做了梳理來分析到底這項支出是什麼樣的支出,這樣學生就能把實踐和他學的理論,學的财政學知識對應起來,清晰地了解疫情中的購買性支出、轉移性支出,這樣學生會覺得,所學的财政學知識确實和實踐結合起來,而且能夠深刻地體會到“兵馬未動糧草要先行”,“财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疫情防控中,财政所起的保障作用是非常大的,然後再通過數據給學生講,最後會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财政是有溫度的,你比如說對那些醫療救治人員,會給額外的補貼等等,同時也能看到我們國家把抗疫經驗第一時間分享給其他國家,并幫助其他國家,我們是有大國擔當的。



第三,探索“互動式”的課程思政。
現在大家都在提課程思政,各個學校都在搞,全國範圍内也在搞。剛才我也提到,我們的老師,我們講财政學的老師,講财政類課程的老師,其實一直以來都是在進行課程思政。那是不是我們還跟原來一樣?也不用過多的去嫁接更多的思政内容?因為内容太多,學生可能會有反感。我是這樣想的,我們原來的課程思政還繼續做下去,同時我們也要思考,如何把這個課程思政講的更深入一些,講得精彩,講出效果,或者找到好的方法,讓我們的課程思政更加“入腦入心”。
在過去的這個時期以及在前面的很多的實際課堂教學中,我就發現互動式的課堂教學,以及貫穿其中的“互動式課程思政”是非常有效的。我們面對的大學生他是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價值判斷的,如果隻是我們從老師對學生這樣的單向的課程思政的話,可能有的時候效果不如學生之間的讨論形成的共識更好。學生之間可能共同語言更多,我們的課堂上要多采用互動式的方式,讓互動式的課程思政發揮更大的作用。
比如說這個學期,我也搞了幾次網上的讨論,我就發現,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之間就有思維碰撞了,這個學生說出這樣的觀點,那個學生說這個學生說的不對,這個過程中需要老師來引導。在互動式課程思政過程中,我這幾年做的比較多的就是案例教學和課堂讨論,我在案例教學中也有一個轉變過程,以前我都是講課的時候引入一個案例,學生當堂讨論一下加深印象,後來我發現這樣的案例教學不深入,我在上學期的教學中我就在16次課程中單獨拿出兩次課,這個課上專門進行案例讨論。案例提前幾天發給學生,我發現這樣的效果非常好,學生的讨論甚至能超出你的想象範圍,你都能從學生的讨論中獲得新知,在讨論最後我們會對每一組的觀點進行總結,全部列在黑闆上,學生認識問題更加全面。比如有一個案例,探讨的是采購的公平性問題,經過讨論,學生對公平性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學生更能理解到,财政學上的公平既有經濟公平也有社會公平。
這個學期因為不是面對面的課堂教學,那如何展開讨論?我後來想了這麼一個辦法,就是讓學生主動請願來錄制視頻,講過哪個環節,比如說我做了三次視頻讨論。一個是講完基礎理論之後,我們不是講市場失靈嗎,六種情況,然後讓學生自選一個市場失靈的領域然後來做視頻,拿出一堂課來專門讨論這幾個同學的視頻,他們做的内容中你覺得你有什麼觀點提出來和他要來商榷的,效果我覺得還是很不錯的,這是理論部分做到疫情中的财政學。二是财政支出部分,然後七個同學錄制了視頻。其實不止七個同學,我沒有想到同學們這樣踴躍,就是得限時秒殺截至,前七個同學選上來了,其他的同學都很遺憾,老師下次什麼時候做,到時候先給我排上個号。三是财政收入部分,本來說要七個人,結果後來同學太踴躍了,又增加了一些同學。當然财政收入和支出實時點評的時候我做了大作業,每個同學都做,也有同學專門錄制視頻,他們錄制視頻的水平比我高多了,他們會做的跟電視大片一樣,我看了都覺得很震撼。做這種視頻讨論課的時候,絕不是說老師撒開不管了,讓學生去做視頻,視頻完了之後學生自己讨論就行了。每一次做視頻我都要做一個專門的點評,就是要對他們的作業做一個反饋。比如這裡就是關于“财政支出的實時點評”的反饋,我的課是周三上午,我會讓大家在周一晚上的時候把作業提交給我,然後我星期二一天可能都在做這樣一件事情,就是對43個同學所提交的作業進行之一觀看、閱讀和點評,看完了之後來梳理出他做的是什麼主題,最後做一個單獨的視頻總結。我會說一下整體的情況,并且有一些激勵機制,口頭表揚,誰效率高,質量比較高,不同類型的支出,到底是怎樣的對應關系,并且看出來大家做的問題的焦點聚集在哪裡,比如說疫情防控,然後積極财政政策新基建,消費,貨币政策等等,然後對他們提出待改進的方面,這種提出待改進的方面正好是下次“财政收入實事點評”的時候我也有一個回應,會發現有很多同學會根據上次提的意見進行完善,學術規範性更好了,思考更深入了,課程思政的效果也就更好了。




(本發言摘自2020年6月28日bevictor伟德官网線上“課程思政建設研讨會”)




【撰稿】姜愛華   【審核】何楊



Baidu
sogou